生命科学学院“十三五”课程规划(2016-2020年)

作者: 时间:2016-10-08 点击数: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的基础性工作,是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当前我校正在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大学建设目标而奋斗,而课程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为进一步做好课程建设工作,提高课程建设水平,根据《生命科学学院专业建设规划》和《肇庆学院课程建设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路线和方针,树立以生为本和协同育人理念,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瞄准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全面推进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课程建设

(二)建设思路

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整合资源,提高质量。具体包括:以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为突破口,提高课程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培育高水平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为着力点,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全面推进课程建设水平;以推进课程群建设为特色,整合关键课程资源,提高课程建设水平;以建设优秀教学团队和培养优秀教学骨干为核心,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加强课程管理为重点,着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将课程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课程质量、课程支持、课程群,以及课程考核的实现方式;探索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与实验实践课程的合理衔接和功能实现,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资源、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通过高水平的课程建设,落实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

三、课程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结合学院实际和现有办学条件,根据肇庆学院课程建设规划的要求,以合格课程建设为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为引领,按照以知识学习为基础,以素质教育为根本,以能力提升为重点的原则,优化课程结构、突出课程特色、完善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强化师资建设,提升教学质量,构建以育人为本、能力为重,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形成适应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师队伍,以及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课程管理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使我院部分课程建设水平力争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二)阶段性目标

本课程建设规划的目标为依次递进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6-2017):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建立课程规范,完善课程制度,推动课程建设进程,打好课程建设基础。按照学校的要求制订课程建设规划。按照合格课程建设标准,对四个本科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进行建设,并通过学校的合格课程建设评估和验收工作。按照学校优质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开展新一轮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培育建设10门左右的校级精品课程,做好省级精品课程的遴选建设工作,力争推荐入选2门左右课程进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序列。

第二阶段(2017-2018):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基本形成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建设体系,推进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培育课程建设特色,提高课程建设水平,打造课程建设精品。完成全院范围的专业主干课程的合格课程建设评估和验收工作,并开展对专业基础课的合格评估;集中开展建设10门左右的校级精品课程,力争完成动物学等2门课程入选省级精品课程。开展校本教材建设,鼓励教师编写教材,力争完成1-2部高水平教材出版。建立和形成规范的教材选用和编写制度;加强课程管理和教学管理,形成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第三阶段(2019-2020):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完善课程建设体系,形成课程建设特色,打造课程建设精品,形成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的课程建设成果。到2020年,将开设二轮以上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全部建成合格课程,并通过达标验收。建成10-15门左右校级精品课程,建成1-2门左右省级精品课程,基本形成合格课程、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的三级课程建设体系。配合学校开展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带头人和教学骨干的遴选工作,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着力培育和建设2-4个以上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全部专业必修课程制定并完成符合国家要求的课程建设标准,出版2部以上的校本教材,初步构建能够适应我校人才培养要求,并彰显特色的教材系列,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形成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教师教学水平有显著提高,教学特色鲜明,教学质量较高,力争获得若干项校级、省级教学成果奖励。 

四、建设任务

   (一)教学队伍建设

    1.培育德才兼备的教学梯队和优秀教学团队。以培养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带头人和教学骨干为核心,重点培育和形成一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高、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学团队;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2.树立教师先进的课程理念。选拔一些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有先进课程理念的教师负责课程建设,建立课程核心团队,带动形成一批以高职称、高学历主讲教师为骨干的高水平师资。 

    3.实施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计划。将课程教学队伍建设与学科专业队伍建设,以及青年教师的培养结合起来,将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师德水平放在重要位置,按照以德为先的原则,提高教学专业发展水平。  

   (二)课程体系建设

    1.构建丰富的实验实训课程体系。首先,进一步强化课程实验,通过设计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综合实验环节,强化学生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完善一主线、三层次、四模块、三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尽量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第一,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尤其重视以产学研合作为主的产学融合基地建设,提高学院协同育人的实践效果。第二,扩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对学生开展创新、创意、创业的三创教育,注重在素质拓展环节中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第三,配合学校的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明确实验实践各环节的质量标准,保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第四,推进实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将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引入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2.构建实用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首先,围绕专业要求,进一步明确专业核心理论范畴,将核心专业理论与实际需要联系起来,突出专业核心理论的应用性。其次,重视专业扩展理论的适用性,按照培养综合素质,扩大知识面的要求开展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其三,注重学科前沿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的传授,及时将反映本学科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提高学生对现代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3.构建有效的素质提升课程体系。首先,积极构建具有我院特色的多层次通识课程体系,在最基本的知识领域为学生提供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精品课程,培养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次,将素质拓展内容作为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生素质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其三,改革实验、实习、实训课教学内容,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其四,鼓励学生参与校企合作课题研究,实现产学融合,提高学生的研究开发能力。其四,不断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和标志性成果培育机制,注重在素质拓展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

    4.加强课程群建设。首先,理清不同课程在课程群系统中的逻辑关系, 针对学生培养目标, 规范教学内容, 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其次,将课程群建设与课程建设规划、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精品教材建设规划等结合起来,培育和形成合格课程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的三级课程梯度推进建设规划。其三,加大园林特色专业在课程群建设中的力度,建设一批多专业兼容,专业性、综合性并重的课程群体系。其四,重视资源的网络化与信息化建设。实现课程群的教学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讲课录像等资源全部上网;课程建立网上试题库、试卷库、研究专题库,以及网上答疑和互动平台,形成功能强大的网络课堂,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

   (三)课程标准建设

    1.建立统一规范的课程标准制度。按照科学性、严肃性和符合课程计划的原则,对课程性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要求和参考书目等提出标准和作出说明。

    2.制订具体的课程内容标准。要求各课程组学校的统一部署,根据所在学科专业的具体课程提出反映教学基本要求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技能要求和素质要求,设计反映课程内容体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相应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等。

    3.提出针对性的课程质量考核标准。对本课程在知识、能力、技能、素质等方面提出质量标准,包括本课程的知识、能力、技能与素质的考核标准,考试大纲,考核方法,应取得的证书名称及等级等。

   4.建立严格的课程标准管理制度。一是制订(修订)明确的课程标准的原则、要求、内容、格式、工作程序、执行与检查等规定,做到课程标准管理有章可依,有规可循。二是实行课程准入制度,限制不合格课程进入课堂。三是对课程标准的制订(修订)、执行和检查等环节进行严格监控和管理。四是建立面向学生开放式的课程标准管理机制,提高学生对每门课程的任务、目的、用途和学习特点的认知。五是实行任课教师印发课程教学指南制度,发挥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双向互动作用,增强教学工作的透明度。

  (四)课堂教学质量建设

    1.创新教学方法。树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相结合的思想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运用启发式、探究式、案例式、专题式、项目驱动式、情景体验式等新的教学方法,激活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坚持课程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形成具有系统性与综合性的教学效果。

    2.优化教学手段。在合理开展多媒体教学基础上,鼓励综合运用网上课程教学平台,推动师生网上交流与互动,提升课程教学现代化水平;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手段,充分重视现代科技发展在教学上的优势;积极利用翻转课堂、MOOCs、微课程等先进的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方法创新。

    3.强化协同育人。创新体制机制和用人模式,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探索学校与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合作授课的嵌入式课程教学模式,将我校教师的理论优势与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的实践特长结合起来。

    4.加强课程教学研究。加强学校对课程研究的支持力度,培育高质量的课程研究成果;鼓励二级学院组织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课程教学专题研讨,针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材和教辅资料编写、教学资源建设以及课程考试等各方面的突出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和方案。

   (五)课程资源建设

    1.完善课程教学设施建设。首先,积极更新教学设备,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其次,加大实践教学场所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校内实验场所建设水平,鼓励校企合作建设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实训基地;其三,加强课程教学的软环境建设,增强环境育人功能。

    2.加强教材建设。首先,鼓励各专业教师在立足适用性的基础上,积极选用获国家或省部级奖励的优秀教材和规划教材。其次,支持教师组织编写质量较高、特色鲜明,并与我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适应的自编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学案例和习题集等,对优秀教材给予奖励。其三,建立体现个性化教与学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以纸质教科书、音像制品、电子和网络出版物等形式, 通过教学服务专用网站,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网上交流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学校教学和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需要。

    3.重视信息资源建设。首先,鼓励教师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自己制作和使用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次,加快推进课程资源建设,搭建更多的网上教学平台,吸引更多地教师和学生利用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其三,改变课程资源单纯由教师创建的模式,将MOOCs等知识共建思想运用于课程资源建设中。

五、保障推进措施

(一)加强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保证课程建设工作的有效实施

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组织制定课程建设计划及实施方案,对各系的课程建设进行检查,组织开展精品课程的立项、检查、评估和指导等工作,要充分发挥学院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分委员会在课程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各教研室负责制定课程建设计划,检查、验收本教研室课程,组织建设精品课程,并以建设精品课程为重点,带动课程群建设。

(二)加大课程建设投入力度,为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建立课程建设专项资金,本着择优扶持、重点建设、分期分批的原则,在经费投入上保证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着重支持精品课程建设。充分利用学校根据课程建设计划给予课程建设的分阶段投入,并根据课程评估结果,合理安排建设经费。组织教师参加教学研究立项,促进广大教师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和研究。根据课程建设需求,按比例配备课程建设经费,提高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主动性。

(三)加强教学条件建设,为课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平台

进一步加强教学条件建设,拓宽课程教学资源,优化多媒体教学条件,及时更新多媒体教学设备,改善课程教学条件。

(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加课程建设

把课程建设工作作为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评优和晋升职称职务的重要依据,对教师在课程建设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作为教学成果表彰奖励。对评选的校级精品课程,提供一定建设经费,对省级精品课程分别按省级教学成果给予表彰,并给予配套经费资助和重点支持。 

(五)加强课程管理,实行课程评估制度

进一步完善课程评估体系,每年进行一次课程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遴选校级精品课程和推荐省级精品课程的依据。通过课程评估,形成课程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对评估效果差、课程建设不力、水平明显下降、未完成建设任务的课程,更换课程负责人,以确保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编写人:唐文武

审核人:李新昌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肇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