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的意见》、《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建设服务创新发展的意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肇庆学院重点学科建设改革方案(2013-2018年)》、《肇庆学院专业建设规划(2015-2020年)》、《肇庆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等文件精神要求,为适应广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升级对人才质量、规格和能力的新要求,形成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依据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发展规律,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
(一)专业发展现状
1、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较好成绩
人才培养是学院工作的根本大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采取多种措施,修订完善2012版和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与专业技能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高达99%以上,连续多年获得就业工作奖励。在高层次人才输送方面,连续三年考取研究生人数均位于全校前列。我院学生在省级、国家级的师范生生物教学技能大赛、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艾景杯”园林技能竞赛等学科竞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我院学子每年均获得近十项的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数名列全校前茅。
2、学科专业建设成果显著
在专业建设方面,我院强化实践教学基础建设,立项并开展广东省教育厅“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建立了一批实践教学基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同时积极扩大学科与专业,新增1个“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并于2015年招生;并根据社会与学校转型发展需要,积极筹备“风景园林”专业的申报与建设。开展省级“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为我院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积累经验。同时以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大力支持校级生物学攀峰学科建设,加强园林特色专业、风景园林特色学科的建设,为园林专业建设奠定基础。
通过“十二五”期间的建设,生命科学学院形成了生物科学、生物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和园林四个本科专业、食品生物技术和生物教育两个专科专业的专业结构组成,形成包括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校级生物学攀峰学科、风景园林特色学科和园林特色专业在内的学科专业布局。在校生达到1800余人,并拥有一支以博士和高级职称教师为主、实力雄厚、布局合理的专任教师队伍。学院已形成省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构建以校级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为核心配合二十多个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学院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生命科学学院经过多年的专业建设,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良好的发展基础,但与国内外院校相比的有较大的差距,面临着很多问题与困难,突出表现在如下.
1、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的教学资源严重短缺。协同育人体系仍未形成,面向区域发展需求,开展院所协同、院企协同、院地协同的能力不够强,还未形成开放、高效的协同育人模式和“产学研用”合作机制,特别是应用型专业体系建设仍不完善,适应应用人才培养的课程资源不够丰富。师资队伍整体数量、高层次人才以及“双师型”教师还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需要
2、缺少在省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学院虽有省级的示范专业和校级特色专业,但专业知名度不显,学科与人才队伍依然比较薄弱。特别是园林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依然面临着专任教师数量不足,高职称、高学历、双师型的教师严重不足的实际情况,因此有待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3、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是传统专业,就业相对较好,但由于目前人们过分追求虚拟经济而实体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报读金融、艺术和商务等专业大类的人数爆棚而与传统专业冷清形成鲜明反差,导致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两专业招生困难,因此对生物学传统专业升级改造作为专业改造的首要任务。
二、专业建设思想和专业定位
(一)指导思想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重要的基本建设,是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加强专业建设与规划,是提升我院办学水平和竞争能力,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新要求的基本保证。根据学校关于专业建设“十三五”规划的总体指导思想,依据生命科学学院目前专业的内涵,特制定本专业建设规划,以指导其建设。
(二)专业建设基本思路
依照学校提出的“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发展思路,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遇,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构建专业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学管理与专业建设管理制度,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努力推进“双师型”人才培养;立足肇庆,面向珠三角,辐射大西南,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以培育和发展优势课程链群为着力点,为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级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为宗旨,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突破口,突出应用型办学为特色,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在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群建设方面,打造生物、食品和园林三大类专业群,三个专业大类紧密相连形成有机整体专业群(见图1)。生物学作为我院传统优势学科,也是食品、园林专业群发展的学科支撑。食品大类专业群是在生物学基础上,以生物食品开发利用、生物食品质量与安全监测为目标的专业类群。园林大类专业群是在生物学基础上,以生物观赏人文艺术、提高人们生活居住环境的应用型专业类群。三个专业类群以生物学学科为支撑,分别与食品科学、风景园林学科紧密结合,构建有机协调、相互协同发展的专业群。三大类专业群的规划建设,既符合专业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逻辑性和整体性,又符合整合专业提高办学水平的要求,形成生物学、食品科学和风景园林三大学科的相互协调发展,解决长期困扰生命科学学院长期存在的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问题。
(三)专业建设定位
1、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较高的专业综合能力,以及一定的科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愿意为广东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专业层次定位:普通本科教育。
3、专业规模定位:稳定现有学生规模,每年四个本科专业招生规模达450人,四年学生总规模稳定在1800人左右。
4、教育质量定位:毕业生应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各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在政府事业单位和企业等相关部门从事不同工作岗位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5、服务面向定位:①立足广东、面向华南,服务基层政府企事业单位。②面向珠三角地区的大中型企业,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技术攻关,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6、发展水平定位:在省内得到社会和同类院校的认可,得到全国同行的认可并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7、专业特色定位: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方面达到国内同类高校先进水平。
三、专业建设目标与内容
(一)总体目标
以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专业发展规划为依据,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改善教学条件,把规范教学过程作为专业建设的基础,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专业建设的根本;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强化课程改革、加大教材建设力度;进一步推动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双师型”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方法与途径,努力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使专业建设水平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巩固、发展和提高;切实培养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服务于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主要任务
学院将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精神。根据学校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大学的发展目标为引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育人为本、内涵建设、特色发展的方针,凝心聚力,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实习“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围绕此目标,努力完成以下主要任务:
1、培养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1) 构建应用导向的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按照《肇庆学院专业建设规划》及其实施意见,制定专业调整方案,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发展方向,打造专业特色。打造生物科学大类专业、食品大类专业和园林大类专业的专业群,三个专业大类紧密相连形成有机整体专业群。构建以重点专业、特色优势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特色专业体系。加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生物技术和园林专业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的建设,筹划并完成“风景园林”工科专业的设立。形成以风景园林学科为基础,“园林”+“风景园林”的双专业布局,以及形成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和食品生物技术的本科+专科的双专业布局。
按照《肇庆学院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意见》、《肇庆学院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三年行动计划》要求,改革专业和课程结构,完成“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园林”、“食品质量与安全”四个本科专业的2016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改革专业和课程结构,对接行业产业发展,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构建起我院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
知识结构: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相关的基础和专业知识以及一定的实践知识;掌握扎实的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所学的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了解与所学专业领域有关联的其他知识,培养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能力结构: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适应环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提出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解决该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初步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学习能力;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素质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 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体魄;
(3)专业办学规模
表1 专业办学规模规划表
年 度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办学规模(人) |
1600 |
1700 |
1800 |
1800 |
1800 |
1800 |
(4)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加强专业标准与课程体系建设,每个本科专业完成专业标准制订,各专业核心课程完成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体系。初步建立符合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和网络课程建设,提高网络课程质量和优质课程的上网比率;加强双语课程质量建设,鼓励课程团队组织开展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加强专业技能课程建设和管理,提高课程有效性和质量。同时加强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的资源支持力度,建设若干个省级或校级的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
建设一批合格课程力求做到:① 围绕专业核心能力,构建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能力训练、职业素质训导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体系。 ② 加强实践教学,做到单元技能反复演练,综合技能集中强化。③ 实施引导式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在采用“问题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启发式教学法”,激励学生参与,增强课堂互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消化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同时采用“ 模拟企业活动、项目主题教学法”,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
(5)加强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围绕实践教学的目标、过程、方法、师资、管理以及质量监控等要素,建立富有我院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根据我院专业不同特点,建立实践教学制度。大力推行院企合作培养模式,依托院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实验实训中心,探索学科和资源协同、学科交叉融合的应用型实践教学组织模式和资源配臵方式。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优化教师队伍。保持教职工总数稳步增长,生师比达到 20:1,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 40%,35岁以下教师全部位博士学位。加大师德师风建设,认真培养教师获得校长优秀教学成就奖,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加强园林和食品方面的师资队伍引进和人才培养力度,加强食品工艺和食品安全等实验室的建设,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
(2)加强应用型师资培育。建立“双师型”教师职业标准和资格认证制度,激发广大教师主动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具备专业(行业)执业资格和任职资历教师总数、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数显著增加,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 50%。继续加大对年青骨干教师的培养,通过科研项目集成整合,打造在广东省具有较大创新驱动能力的团队。
(3)加强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以遴选和培养应用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带头人和教学骨干为抓手,重点培育和形成1-2个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高、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学团队。以核心教学团队为骨干,带动形成一批高水平应用型教学师资。聘请相关企业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主要参与专业标准制定、专业教学、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教材编写、指导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和就业等。
(4)稳定教师队伍,增强教师责任感进一步改善教师教学条件。争取学校各部门的支持,扩大教师教学和科研活动场所,加强与企业合作,扩大办学资源,改善师生教学条件,改善实验室设备条件,加强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十三五”期间,争取建设2个实践实训中心,争取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实训中心)。
(5)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学风班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深入持久地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倡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持之以恒地抓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班风学风建设,通过构建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协调机制,形成全员育人格局。创新学生工作方式方法,竭诚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1)建设目标:进一步加强校内实践基地条件建设,同时巩固提升校企合作关系,建立多层面的稳固的校外实训实践基地,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为企业对口培训员工,以服务换支持。
(2)建设内容:①在现有实验室的基础上加大添置、更新教学设备的投入,教学基础设施,加大开放实验室的对外开放程度和使用效率。②在现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和科学研究基地,以保证学生的实践教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争取建成3-5个“校企合作研发中心”或“联合开放实验室”,建成5-8个与专业发展联系紧密、基础条件良好、乐于支持教育事业的教学科研基地。聘请食品企业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主要参与专业标准制定、专业教学、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教材编写、指导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和就业等。鼓励教师去企业兼职,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四、专业建设保障措施
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一切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着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炼和形成新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 提高学院的教学管理能力、
完善二级学院的治理结构,以《肇庆学院章程》为基本依据,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学院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运转高效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学院主要领导、教师代表、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代表、杰出校友、社会知名人士组成的教学改革委员会,为我院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为开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活动提供决策咨询。成立生命科学学院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和2016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职能部门和各二级学院(部)的职责,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评价体系,实施专业建设目标管理。
(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依照《肇庆学院章程》的各项规定,依法依规进行本院的管理和开展教学活动。修订《生命科学学院毕业实习及实习基地管理办法》、《生命科学学院毕业论文撰写规范》、《生命科学学院教考分离办法》和《生命科学学院课程考试管理办法》等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推进二级学院依规进行教学管理的进程。
强化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将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紧密结合,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深化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将专业建设成果落实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之中;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探索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学业评价制度的改革与实践。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教学管理和考核,提升教师授课水平。积极引进专业对口的高学历人才,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科学研究能力,努力提高在岗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改善中青年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与教学水平,进而提高职称结构。鼓励教师从事教学研究,通过学校及学院设立的专业研究专项基金,吸引优秀教师能够积极从事教学研究。组织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有计划分批地将现有教师送到相应的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提高专业教师的生产实践经验,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聘请企业工程师,从现有实习基地中聘请高级工程师作为兼职教授来我校阶段性的讲学,弥补现有师资中缺乏生产实践经验的不足,聘请国内外有影响的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以指导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健全在岗教师培训制度,通过落实学术带头人制度对新进教师传、帮、带,通过经常性的学术研究和教研活动等抓好教师在岗业务学习。
(四)构建多层次的实验实训平台
落实校企合作“三级平台”建设规划,改革实验实训室管理体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验教学内容,较大幅度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训项目;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多渠道筹措实验实践教学资金,加大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经费投入;不断扩大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规模,提高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质量,培育形成一批优秀实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和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的资源共享,实现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开放式管理,进一步强化教学示范中心的网络平台建设。
(五)深入推进协同育人工作
按照“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的协同育人要求,进一步增强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的意识,提高校企合作共建能力;继续扩大专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推动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取得更大的成就;推动学校与企业在专业平台建设、实验室共建共享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建立和形成有利于专业建设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格局;提高学校专业资源、教学实验设备和智力资源对社会的开放水平,吸引企事业单位的技术资源和管理资源深度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切实提高校企、校地协同育人的效果。
生命科学学院
2016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