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乐:亦教亦研者 不愧杏坛人

作者: 时间:2021-09-12 点击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荣获南粤优秀教师、肇庆学院教学名师、“科研十佳”等荣誉称号的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俞乐,始终在教学与科研的道路上孜孜不倦。

  不忘初心 勤勉从教

  “课堂上学生求知的目光、学生取得考研甚至考博的好成绩、带领学生团队在比赛中获得奖项……这些对我来说,是一种青春的延续。”俞乐说。

  当一名教师容易,但是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并不简单。俞乐在师风师德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引人向善。同时,她也把自己与学生放在平等交流的位置,耐心引导学生的求知欲。她表示,会教学、善教学是一名教师的基本功,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听得明白、学得透彻。

  她常常关注学生们感兴趣的方方面面,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搭建了一节节有趣又生动的课堂。在讲细胞生物学的时候,她会提到学生们感兴趣的金庸小说;在讲到较生涩的知识点时,她会让学生提前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老师,应该如何备课才能让别人听懂?在她的引导下,学生们在课堂上很是活跃。

  “当教师一直都是我的理想,我从未后悔过。”俞乐始终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俞乐的付出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信任。



  保持热情 执着科研

  如果说俞乐在学校的工作像一杆秤,那么左边的天平放的是“教书育人”,右边放的便是“科学研究”。学校的生物科学实验室是俞乐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之一。

  2021年,俞乐及其团队的“抗坏血酸影响水稻胚乳发育过程中细胞自噬的机理研究”获得了国家级立项基金,这一项目的研究对于水稻品质和产量的提高将会有较大影响。取得如此优异成绩的背后,俞乐及其团队也经历了千辛万苦。

  首先是课题的灵感来源。想要在当下车载斗量的科研工作申报中脱颖而出,必须要有自己的创新,才能够打动专家评委。俞乐与她的团队首先关注曾获得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细胞自噬,再延伸到自己的研究与当下对水稻的需求,经过一步步的尝试与探索,才有了“抗坏血酸影响水稻胚乳发育过程中细胞自噬的机理研究”这个课题的诞生。

  其次是工作的开展。培养水稻等植物材料生长缓慢,受季节限制大,为满足实验材料的需求必须大规模种植,但是又与转基因涉及的伦理知识相悖;科研的基础设备与仪器跟不上研究的步伐,缺乏指标性策略做支撑;同时又因为疫情影响,学生在假期期间不能留校做实验……重重关卡,俞乐与她的团队一一破解。不能大规模培养材料,就在我校生物园大田基地种植,发展人工气候项目;水稻受季节限制大,怕错过了水稻生长的最佳时间,老师和学生便主动缩短假期,轮流回校看护水稻;基础设备和仪器跟不上,俞乐便亲自送样,奔波于广州的各个合作机构;缺乏指标性的策略,俞乐和她的团队就慢慢研究摸索……关关难过关关过,长路漫漫亦灿灿。

  “一步一个脚印,不去多想工作完成以后有什么回报,只想着把工作完成,能对得起自己就好。” 在科研的道路上,俞乐披荆斩棘,坚持不懈。



  教学科研 相辅相成

  “对我来说,科研与教学,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同时荣获我校教学名师与科研十佳工作者,俞乐像是夜晚的一盏明灯,为砚园的教学与科研发光发热。

  对于正在砚园就读的大学生,俞乐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建议:最重要的是先想好自己今后的方向。如果想当教师,那就要着重培养自己的师德师风和教学手段;如果想做科研,就要有投入大量时间、坐“冷板凳”的心理准备,充分利用大学资源把知识基础打扎实。与此同时,也要灵活应对道路上的风险挑战,如果在尝试中发现自己不适合这个方向,要懂得及时调整。

  “近年来,不管是科研还是教学方面,学校给予的平台和支持都是有目共睹的。我也会跟随学校党委领导的方针政策,一步一个脚印,把教学和科研的道路走稳走实!”时光荏苒,一转眼俞乐已经在砚园从教19年了,如今她正与她的团队一起,继续着手于国家级基金课题的科研,为水稻的品质与产量作贡献,为全人类谋幸福。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肇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